處世之道
杜梅瑞
一貫道所研究的儒家四書五經、佛教經典、道家的道德經,都處處深藏著處世之道的指標,其包括的範圍甚廣,要做好處世之道,首先,做人要懂得處事圓融,因為萬物「圓」,能旋轉靈活,正如車輪的軸,它是圓形的,故可東南西北上下左右轉。為人處世做到內方外圓,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,圓融十方才能左右逢源,處處受到別人的歡迎;反之,如果不明白圓融之理,就是一具方形的軸,不能轉動,強而轉之,軸心必斷,人不懂圓融,不但是處世無方,簡直如同斷了的軸,不能控制環境的轉移就是自取煩惱。
我們要如何來處理面對世間發生之事,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如何來維持不起摩擦,處世的要務,必須注意以下六點:
一、無私:首先要做到無我,去掉我執我相, 有形有相皆虛假,無形無相才是真。當我們不斷追求物慾,滿足佔有慾的同時,我們也把一層層的枷鎖套上,我們必須盡力拋棄這束縛,瞭解四大皆空的道理,才能無牽無掛的認理歸真,借假修真。凡事設身處地,多為他人著想,試想讓角色轉換一下,體會自己身在那種處境的感受,如果能夠運用這方法,便會對某些作惡的人產生同情,而不是厭惡,從中體會到眾生是一體的,是息息相關的,發揮出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愛心。道德經的無私章:「天長地久,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是以聖人,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」也就是提醒修道人,要待人以敬。愛人者,人恆愛之,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內心常守住道心,來保存其自性不受擾,自己反而受益無窮,得到別人尊敬與懷念。
二、忍讓:所謂「有容乃大」,人生在世,度量最好放寬一點,碰到不如意的事,不妨勸自己退一步想想,自然就海闊天空了。因此「忍」的功夫很重要,能夠忍得感情上的一時之氣,就能夠保全大局。因而減少事過境遷以後的悔恨。君子處世保身,不妨學習彌勒祖師的「大肚能容,了卻人間多少事,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。」忍讓絕不是消極,是成功的前提及處世的要件,有其遠大目標在進行,反之,小不忍則亂大謀,無法成就偉大事蹟。
三、守本份:由於人生的每一階段,都有不能免除的本份,所以人想完成圓滿的人生,必須時刻注意一己之行為意欲。大學:「為人君,止於仁;為人臣,止於敬;為人子,止於孝;為人父,止於慈;與國人交,止於信」一個能夠盡己守本份的人,就能清心寡欲,知足常樂,素位而行。做到中庸所說的:「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!」當人不知足時,則時時苦海,能安份守己則處處逍遙,命裡有時終須有,命裡無時莫強求,命好不到貧家去,命窮難進富家門的因果關係,讓我們能知足忘憂,豁然開朗。道德經的盡己篇:「知人者智,知己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知足者富,強行者志,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壽。」告訴我們知己知彼、百戰百勝,用自勝之力,來幫助我們對自勝精進,秉持堅強意志,貫徹始終,凡事照著良知良能去做可維持長久,當離開世間時能名留人間,萬古流芳,以另一個角度來說謂之「壽」。
四、誠意:真實誠篤,乃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不二良策,為攻心利器。人性本善。誠懇篤實,原為人類的良知良能。人能循此而行,就可以無舉而不當,無往而不利,蓋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人類道德精神的最高發揮,只在於能夠至誠而盡性。誠則明,明則誠,誠實不欺,正直而行;定能一生坦途,了無障礙。有一句名言:「誠實就是最好的政策。」唯有心地誠正,始能舉止光明磊落,肝膽照人。唯能盡其真性,所以始能如中庸所謂:「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;能盡物之性,則可贊天地之化育;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與天地參矣!」而成為文明世界的中堅份子,因為一個人內心愈真誠,則外界的感應亦愈深,至誠可以動天。
五、守信義:信義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大道,為奠定偉大事業基礎的不二手段。語云:「自古皆有死,人無信不立。」五常中以「信」居中,子曰: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?」車待輗軏而行,人如果沒有信,就好比車無輗軏一樣,所以為人處世在世間,信不可沒有。是以重信義的人,必然到處受人歡迎。反之,背棄信義者,亦必為世所唾棄。
六、反省:反省是智慧的開端,人能反躬自省,反求諸己,就是證明他具有慎謀能斷的處世應變的能耐,與莊敬自強的實踐篤行的毅力。沒有反省的智慧,就沒有進步的機會,悔過的勇氣。自助天助,人能在艱難困苦之時,不怨尤,不鬆懈,不張皇失措,不憂疑恐懼,處變不驚,處危不亂,而出以理智的冷靜反省,最後必能達到理想的目的地,使人可畏可敬。曾子每日三省其身,有一條便是:「與朋友交,而不信乎?」透過反省,改過自新,所謂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!」人不患無過,只患不知改過,因為凡是完美之物,總要經過一番琢磨功夫,人而欲成大器, 品德人格的刮磨工作是不可能忽略。在一切講求效率的今天,實力第一的世界,我們首先應該反躬自省,捫心自問,是不是在飽時終日而無所用心,因循自誤而延誤了力爭上游的時機?自己得道了,上了法船,是否考慮到那些未求道的眾生呢?有沒有效法學習前人、點傳師憂天憫人的胸懷?誓願為天行道呢?到底自己為道盡了多少力?都值得我們深思反省改過。
綜合以上六點,如果我們能銘記在心,把握當下的每一刻,身體力行,將無私、忍讓、守本份、誠意、守信義、反省,做為處世之道的準則,相信必能實踐六祖壇經所說:「恩則孝養父母,義則上下相憐,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暄……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?聽說依此修行,天堂只在目前。」進而達到處世圓融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