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賢思齊與學習的理念
鄭末子
有一句名言:「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。」意思是説君子修身養性不用水 作鏡子而以人為鏡子,因為水作鏡子只能看出面容,而用人作鏡子才可以知道 行為的對與錯。
子曰:「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自省也。」孔子還說過一句類似的語詞: 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,擇其善而從之,其不善而改之。」以上這兩句話對我們 修身養性以及待人處事或增長知識都有莫大的指導作用,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 格言。
想起早期移民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國度──美國,面對著語言的障礙與 文化背景的差異,在生活上樣樣都得重新規劃與佈署。在那一段過渡時期,著 實碰到了不少挫折,也吃了不少苦,每天忙忙碌碌的,只為有一個穩定的生活 環境,就這樣每天的忙碌與奔波,有一天終於病倒了。後學的症狀是貧血,當 一個人的健康受到威脅時,瞬間會感受到它的重要性而去珍惜它。在靜養的期 間後學的頭腦也沒閒著,開始思考著一個人的生命到底是有限的,體力也是有 時盡的,如此繼續的消耗體力我還能撐多久呢?頓時覺得人是多麼的渺小,是 多麼的不堪一擊,在這種無奈與無助的思惟空間裡,後學極力的想去尋找一個 可做依靠的東西,於是後學想到了仙佛,想起了在台灣求道的事,可是在當時 苦於找不到基礎組線的道場,一拖又過了好幾年。
終於在一九八七年的某一天,突然心血來潮想起後學的引師──鄭寶連點 傳師,於是迫不及待的拿起話筒撥了個電話給鄭點傳師,查詢海外的道場。上 天慈悲,當你有需要時仙佛就在你左右。由於鄭點傳師的熱心聯絡,得知剛好 那一天那個時候,張老前人因來美國視察訪道,正在機場等候班機返台。過了 不久,張老前人慈悲從機場來電告知盧清明壇主的地址,有了消息之後,那天 晚上睡得特別甜。隔日趁孩子們上學之際,後學與後學的先生就按照地址登門 拜訪盧壇主。第一次見到盧壇主夫婦,夫婦倆待人親切和藹,好像見到老朋友 似的熱情,剎那間讓我們有如回家的感覺,是如此的沒有拘束,沒有距離感, 他們倆秉著一顆真誠的心對道無為的奉獻一己之力,隨時想渡人隨時想成全 人,為了成全更多眾生,自家佛堂也都不停的按時在開班廣結善緣,套一句楊 老點傳師說的「功德無量」。俗云:「來的早不如來的巧」,那一天剛好蔡春 綢點傳師也在場,因緣俱足於是後學的先生就當場求道了,真是太高興了,我 們終於接到了金線。
過了不久,洛杉磯全真道院也成立了。道院成立之後不斷的陸續有台北來 的前賢大德來助道護法,有廚房的學姊來教我們做素菜,有法施的講師,也有 點傳師不斷的來輔導這群海外的學子以適應道場的規矩,這些點傳師及前賢, 講師們虛心的輔導,無為的奉獻,出錢又出力,慈悲之心溢於言表,讓身在異 鄉的遊子倍感信心,原來彌勒家族是如此的溫馨,當時的佛堂雖然不是豪華 型,但是道氣可是旺極了,聽完課,在大榕樹下午餐,其樂也融融。飯後,還 意猶未足再泡壺茶,三五成群,促膝談天論道,真是人間一大樂事。從前修道 人有這麼舒服嗎?我們真是天之驕子,實在太感恩了。於是每個星期日來道院 接受佛光普照,也見見法喜充滿的道親,聽點傳師的慈悲賜導,來佛堂成了每 星期日必做的功課,是一個星期最高興也是最期待的日子。
在這裡後學最要強調的是我們基礎組線的大家長──張老前人,由於老前 人的睿智及遠見才有洛杉磯全真道院的成立,台北道務已經夠繁忙的他,仍然 不放心海外的遊子是否有好好的在修道,對吃齋是否會習慣……等等。他老人 家還不只一次的親自來視察才放心,也心繫著還有迷戀紅塵的眾兄弟姊妹尚未 歸隊接金線而掛心。
老前人秉承著師尊、師母二位老大人的慧命為辦末後一著收圓一大事因 緣,自上海離鄉背井將天道普傳,為了闡揚大道不辭千辛萬苦,日夜奔波風塵 僕僕,披星戴月,廢寢忘食,勞心勞力只為代天宣化,挽救三曹原佛子,為利 益眾生而奉獻一生。
老前人總是以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來鼓勵後輩,在賜導時常流露出關 懷的眼光,千叮萬囑,重複天道的可貴與殊勝,再導以修持的方針,希望有緣 佛子都能修得圓滿,證得佛果。
老前人關心愛護後輩有如嚴父兼慈母般的呵護,在一起用餐時總是不停的 夾菜給後輩,而自己卻吃得很少。今天一貫道遍傳世界各地,道務宏展,是老 前人的睿智及遠見,他老人家的身教,言教是我們後輩學子修行道路中最佳的 依循指標。
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明師難求,非常感恩我們都很幸運的成為彌勒眷 屬,以後學來說,自從進入這個修道環境之後,對人生的觀點有所調整,諸如 待人處事的態度以及自身的舉止……都有不同層次的改變與進步。這些都要歸 功於張老前人、楊老點傳師,各位點傳師以及講師們的慈悲教化。
古聖先賢的智慧、思想以及言論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聖人教民之道即 在日用倫常間,及君敬臣忠,父慈子孝,夫婦和順,兄友弟恭,交友以信。聖 人立教以日用倫常為立身之本。
楊老點傳師鼓勵我們多讀聖賢書,學習聖人處世之道,史記:「好學深 思,心知其意。」學習之後常常去思考它就能領悟其中道理。道場上有很善知 識,各種各樣的人才都有,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,我們天天都在學 習,天天都在進步。
有一位婦女生了一個兒子,很高興的為他去算命,算命先生說:「妳的兒 子命好,以後會當醫生,前途一片光明。」這位婦女很高興的就回去了。兒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非常聰明,也很調皮,不喜歡讀書,整天遊手好閒,無所事 事,做媽媽的看在眼裡痛在心裡,非常擔心,倒是做兒子的反過來安慰母親, 不用擔心,妳不是說我以後會當醫生嗎?這時做媽媽的楞住了,然後說:「當 醫生也要有條件,要上醫學院,要精懂人體構造等知識才可行醫濟世,不是只 有算命先生說說就可以的。」
常言道:「玉不琢不成器,人不學不知道。」玉的材質雖好,但不加以琢 磨就不會成為優良器皿。人雖為萬物之靈,若不勤於學習也不會明白道理的。 古聖云:「人不讀書其猶夜行。」不要自恃聰明,有一句話說:「小時了了, 大未必佳」光陰似箭,少年易老學難成,一寸光陰不可輕。宗理學家程頤: 「積學於己以待用之」因此平時要多充實自己,免得書到用時方恨少。
《中庸》談到人分為三種──生而知之,學而知之,困而知之,此三種人 雖然資質不同,知的時間長短不一,只要有正確的方向努力不懈的去學習,也 就是六度萬能行的精進波羅密,將來的成就是可預期的。
子曰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學習而不用心去思考原理就會 產生疑惑。只是空想而不去實地學習,要成功也是很難的。
有一個朋友住香港,年輕時和大家一樣非常的努力在事業上打拼,他曾經 試過幾種行業,也見識過不少各種各樣的人,人脈很廣,當我們認識他的時候 他是做貿易的,因生意關經常往台灣、東南亞跑,生意做得不錯。有一次在聊 天的時候告訴我們他成功的秘訣:就是向賢人看齊。他會去觀察可以做為榜樣 的人而去學習他,也許聖人智慧的言語,思想在他身上起了作用。他做事積 極,是位正正當當的生意人,不只生財有道,還樂於助人。
俗云:「學無止境」人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學習,不斷的接受啟蒙,從幼稚 園──小學──中學直到大學,甚至出國深造,碩士而博士……人不斷的在學 習中成長,除了迎合尖端科技人才的需求外,也提升生活品質,更能深化生命 的意境,進而服務社會造福人群。
不久前在電視上有一則新聞:一位名叫謝明的中國留學生,早在一九八○ 年代留學美國就讀 USC,學成之後努力學以致用,在事業上成就非凡,可謂名 利雙收,為了感恩母校栽培而決定以行動回饋母校,他以美金三千五百萬回饋 母校建設之用,據說是有始以來所有曾經捐贈數目最多的一個,當然學校也很 高興的接受他的慷慨解囊,因此辦了一個非常隆重體面的接收儀式表示謝意, 並以他的姓名來命名所捐贈建築物,俗云:受滴水之恩,當湧泉以報。這種知 恩圖報的舉動令人讚賞,是為世人的好榜樣。
一貫道推崇孔孟思想,注重倫理道德的修持,一個人生命的起跑點是家 庭,所謂書香世家就是從小灌輸愛的教育,做人的根本,養成良好的習 慣……。天真無邪的孩童就像一塊海棉似的吸收力極強,模仿力超速,你給什 麼都會一一照單全收,因此作為長輩者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,豎立好的標竿。
記得在小學時有一個同學功課不是很好,但很會罵人,常和同學吵架,一 罵起人來氣都不喘的一口氣罵到底,每一句話都像大人在責罵小孩一樣,後來 我們才知道她都和祖母住在一起,常言道,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常年與祖母 生活,祖母罵她的每一句話她都牢牢記住,一句不漏的還會用來罵人,因此對 孩童講話要非常小心,你講出去的每一句話不但全聽進去還牢記不忘呢。
有一對影視界夫妻育有二女一男,這對夫妻非常疼愛這三個兒女,簡直可 以說是溺愛,尤其是做為父親的更為甚之。孩子們漸漸長大了,作為人之父母 愛子心切,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後都能成龍成鳳將來有好前途,於是決定把孩子 送到國外唸書,這對夫婦依依不捨的把孩子送到加拿大,一切都打點好之後又 回到台北繼續為他們的事業努力。遠離家庭的孩子身邊少了父母親的嘮叨,頓 覺輕鬆,像鳥被放出籠似的自由自在,不知不覺中也交到不喜唸書的朋友而荒 廢學業,在台灣辛苦賺錢的父母,聽到消息之後,首先是驚訝緊接著是傷心, 二話不說買了機票直奔加拿大,於是把孩子統統帶回台灣,這對夫妻在接受媒 體訪問時談到子女的情況時,有感而發淚流滿面的訴說他們的本意是希望孩子 們多看多學,沒想到事與願違,好在及時懸崖勒馬免於促成大錯。這對銀色夫 妻對長輩有禮,對父母至孝,對朋友有義,言行舉止孩子們都看在眼裡,記者 轉身再問三個孩子對父母的看法時,都異口同聲的說看到父母親對爺爺奶奶的 孝順,無微不至的照顧及對家人的呵護,他們也會同樣的孝敬父母。這是「孝 於親則子孝」最好的詮釋。一個家庭充滿祥和之氣,父母兄弟間的情感能水乳 相融無隔閡,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
世道如奕棋,要步步為營。人生過程遇到有挫折,就把它當作自我成長的 助緣,凡事能忍則忍,「忍以養福」,人非聖賢,難免會犯錯,子曰:「過則 勿憚改。」及時喚醒良知,激發本性良能來矯正自心毛病,有勇氣懺悔之後才 會懂得精進。
《禮記》有一句話:「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。」凡事能用理性控制慾望, 可以得到快樂而又不至於昏亂,知道如何自我把持之後,在立身處世方面就能 圓融通達。人之初性本善,在未受到塵世物慾的影響是純潔無染的。孟子曰: 「人之所不學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」不慮而知,不 學而能謂之「良知良能」,這是人人本俱足的天性。不去學就會,這是發自本 性自然的「能」,不需思慮就能明白,這是出自本性自然的「知」。良知良能 是人類天性中本具備的善性。孟子還比喻:在懷抱中的嬰兒無不知愛其親者, 長大成人也無不知敬其兄長,愛其親是本性中「仁」的表現,敬其兄長是本性 中「義」的表現,這些都是人人本具有的「仁義」善良本性,是生為人可貴的 地方。
佛說:「我心自有佛,我佛是真佛」。又說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 在爾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」每一個人的本性原本就是純 潔善良,要修心養性必須摒除外界的誘惑,找回人心本來的面目,根本不必捨 近求遠,因為佛在自身,自身即是佛。
孔子的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及老子三寶,慈、儉、不敢為天下先。兩者有 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修行人借以立身處世的法寶。
老子曰:「見素抱樸,少思寡慾。」把生活簡單化,身心才自在,生活本 來就不需要太多,室雅何須大。「大」不見得就是好,心靜何需富,「多」也 不見得就是富有。人之心胸多慾則窄,寡慾則寛。
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把慾望降至最低才能克制因境生心。現 時社會物質生活富足,花樣百出,很多人都有搬家的經驗,那個時候通常會面 臨過剩物品的煩惱,常有「棄之可惜,留之無用」的矛盾心態。這個時候就要 有勇氣當機立斷,否則煩惱也是修行的一種障礙。 在這科技資訊發達的今天,物質的享受可謂窮靡一時,人們因境生心,心 隨境轉,促成了種種污染,環境使人懈怠,對事因循苟且,受慾牽引無法自 拔,所謂:「人之所欲莫不有辭」人如果想要得到什麼,總會找各理由當做藉 口,莊子:「人心險於山川,難於知天。」為了達到目的,使出口密腹劍招 數,尤其在這五花八門有如大染缸的社會,處處是陷阱,若是沒有木人石心的 能力,往往會受貪妄之心的驅使,而作出違背良心的事。
人之貪慾本是一種習性,就連那懵懂無知的小孩也不例外,儒家之「食色 性也」,佛家之「財色名食睡(五欲)」均屬人的慾望。慾望愈多,失望愈 大。世上有很多東西是求不到的,所以必須將慾望減到最低,那麼失望和難過 自然遠離,也就不會有求不到的遺憾了。人的心思就像海浪動盪不定,人的意 念如同枝葉搖晃不止,慾望就像是一個無底洞,唯有知足知止才能洗盡物慾之 心。
人人俱有善良的本性,但是會隨著環境而改變,如果我們能夠順著本性做 事,不被名利所誘惑,我們的品德才有增長的可能,否則變成唯利是圖毫無德 性的庸俗之人。
向古聖先賢學習不只是為了獲得知識,更重要的是能夠從聖賢留下的經典 學到待人處世之道,學習是為了能明白事理,明辨是非、善惡,來端正自我, 同時也更認識自己明白優缺點在生活中難免有一些限制,只要用正確的觀念和 思想掌握自我的行即可超脫困境。
我們要創造美好的人生,用眼睛多看一些美好的事物,用耳朵多聽一些美 好的聲音,用嘴巴多講一些美好的言語。趁看得見、聽得清、走得動的時候多 做一些有意義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