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言教身教

杜梅瑞

        在家庭中,孩子是看他父母親所做所為而學的。道院的前賢大德願意來修道,也是因為看到前人、點傳師所做的道德風範,心有所感動,而加以學習之。所謂「言教不如身教」,這也就是說明為什麼「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」的道理。

        如何做好言教身教?除了我們本身要以身做則外,還要模仿好的榜樣,善於學習,並要求自己有向善的願望。其實優秀的孩子都是教出來的,我們可以學習四攝法來做好言教身教,那就是佈施攝,愛語攝,利行攝,同事攝,本身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,並同感身受,這樣自然能親近眾生,因而感動眾生,讓眾生因而入道。

教育的方法有三種:一、境教:是環境,情境的教育。二、身教:以身作則。三、言教:立下嘉言。如果三種教育能配合起來,那就能有很好的教育效果,人要學好學壞,可以說是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不大容易特立獨行,堅持己見,為什麼孟母三遷呢?那就是為了要提供小孩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。今天一貫道的道場,就是供給大家一個修道修心的好環境,離開道院回家後,更要好好將所聽的道理,付諸實行運用於日常生活中。今逢大道普傳,要感恩師尊師母的身教,由於他們的模範行誼,一貫道才能普傳到今天。他們的嘉言懿行永遠深入我們的心中,世上的真理才能在人心之中生根。他們的言教身教指點了人們一條坦平的大道,從而洗心滌慮,改過向善,迷途知返,力爭上游。

        《孝經》三才章:「是以教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」。這字面的意思是說:因此,施行教化,不用嚴肅的態度,就能成功;推行政治,不用嚴厲的手段,而天下自可太平。更深一層的意義,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方式不是用說教、強迫的方法,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身教比言教還重要。所謂「言必行,行必果」,唯有付諸於實行才能有所成果。孟子認為:「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」,在上位的人喜歡什麼,老百姓就會更加狂熱的喜歡什麼;上樑不正,下樑歪。所以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,切勿因為不當的言教身教,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學習。

        孟子在言教身教方面給了我們許多的指引,有一次公孫丑請教孟子:「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,為什麼呢?」孟子曰:「勢不行也,教者必以正。以正不行,繼之以怒,繼之以怒,則反夷矣。」這個意思就是說:由於情勢行不通,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。用正理正道而無效,跟著來就是不滿和忿怒,如此反而傷感情了。兒子也許會這麼說:「您拿正理正道教我,但是您的所作所為卻不完全出於正理。」那麼父子之間就傷感情了。所以古者「易子而教之」,常常會聽到有人說:「我講的話,他都不聽,他只聽某某點傳師說的話。」

各位前賢,您們也會有以上的問題嗎?那麼不妨試試看,帶著您的親朋好來道院求道參班,交換一下老師,相信您有料想不到的收獲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