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止知足
杜梅瑞
修道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,不管在家庭、工作崗位上、或是道務上,許多忙碌的事情當中,如果還能保持清淨、愉快的心,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這就要靠知止的功夫了。瞬間萬緣放下歸零,止於道,止於自性。人在生活中,除了物質的需求,更要重視精神生活。社會上每個人都想追求物質富裕,以此做為人生幸福、快樂的目標,但是追求物質的過程中,卻往往事與願違,產生許多煩惱與痛苦,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富貴,幸福與快樂。因為走錯了方向,世間的富貴好像花開花謝一樣,回顧歷史便能了解,從過去到現在,朝代替換,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永久存在,就佛法而言,一切都是無常,我們必須在無常當中找一個最安定,最幸福、快樂,最真實的富貴。
最真實的富貴,在於知止知足。首先來了解知止的意義,《大學》:「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」。以國家而言,君王所居住的地方叫做邦畿,佔地有千里之大,位於天下之中央,是人民所樂於居住的地方。人身的邦畿也是千里,就是我們的自性,我們把千這個拆開,一個十字,上面一點,是千,所以邦畿在裡面。邦畿千里也就是說:人的自性「隱藏在十字架」,也就是說十字架裡面,一點靈性所居之處,又曰:「方寸寶田」。故邦畿為萬民所止之處,所以玄關者;一身之總樞紐,總開關。一身若部份與總開關失去連絡時,即變成半身不遂,所以玄關是四肢百骸應所止之處。乃本性歸依處,止於至善,止於心安, 止於性安。詩云:「緡蠻黃鳥,止於丘隅」。叫聲悅耳動聽的黃鳥,都知道能夠選擇心目中的理想安息處,丘隅是山裡的彎角,樹木最茂盛最安全的地方, 子曰:「於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鳥乎!」孔子讀到這一章時,嘆了一口氣說:「連一隻小小的黃鳥,在白天忙碌完以後,晚上要休息時,都知道找一處理想、隱蔽之安全的地方棲息,而身為萬物之人類,竟然不明白,其所當止之處,反而不如這些鳥呢?」老子:「夫物芸芸,各歸其根」。太多太多的萬物,最後要歸根復命,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夫物各歸其根,天下的萬物,都能歸根,為什麼我們人,不能歸根。歸根曰靜,靜曰復命,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,不知常妄作凶,我們如果不懂得歸根復命的話, 就白白的來人間跑一趟,實在是妄作凶,我們來到人間跑一趟,就是要歸根復命。因此知止要止於清淨的自性,安於本自清淨的自性,自性本自具足,何勞向外求玄?
點傳師慈悲將道傳給我們,有如海中浮木,救生艇,黑暗中的明燈。點傳師點燃了我們自性的心燈, 每日燒香禮,讓我們有機會時時迴光返照,可喜地找回了真我自性,要時常保有一顆喜悅滿足心,放下執著,盡心修道,知止以後而定,定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,得到真善美的人生,心想事成。每個人都要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各盡爾責,就是知所止。
快樂的根源在於知足,所謂知足常樂。生活能否快樂一點?精神能否健康一點?怎樣儲備正能量,是十分重要的。接近道場,接近佛堂,能幫助我們儲藏好的正能量,學習修道,心存感恩,正思維,一顆寬容的心,禮讓的行為,這些都是正思想。相反的負面的思想有如:嗔恨,嫉妒,比較計較的心,是我們修道所要排除掉的。最後希望能回歸自然簡樸的生活,平靜安定的心,只要本著良知良能去做每件事,當自己慢慢能捨下外在攀緣與物質生活的追求,自然能心安理得。
在中國歷史戰國時代,有一位齊宣王想招攬一位賢士來做他的宰相,幫他治理國事,就託人四處打聽有學問與道德的賢士。當時有一位名叫「顏斶」的隱士,學問與道德佳,為人所推崇,齊宣王非常高興地前去拜訪,想勸他出來當官,齊宣王對顏斶說:「如果你肯出來當我的宰相,不但可享受榮華富貴,而且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又有車子坐,酒肉吃,一切都能稱心如意,不像現在住在簡陋的房子裡,穿的是又破又爛的衣服,想必你三餐一定吃不飽吧!」頻斶想了一下說:「啟稟大王,我現在已經很富貴了,而且不但有酒肉吃,還有車子坐呢!」齊宣王很詫異地問顏斶:「怎麼說呢?」顏斶笑著說:「啟稟大王,我的人生觀是無罪以當貴,安步以當車。」真正的貴是心中沒有業障,心中沒有罪過,心中沒有邪見,人常常因富貴而引發貪嗔痴愛的心,不斷的追求功名與金錢,耗盡一生追求!年輕時拼命找財富終日為名利爭奪,在勞累中失去了健康,雖然贏了全世界,卻輸掉了自己!拿賺的錢去換買藥醫病,不免要問?得不到最珍貴?失去的最珍貴?或是已擁有是最珍貴?人最大的痛苦,在於渴望自己得不到的,而沒有珍惜已擁有的!
煩惱的根源,在於不知足,心永遠盲!忙!茫!心沈淪於貪嗔痴愛,例如:追求外在的肯定與感官上的享受,不願捨下金錢,榮辱,將自己的快樂是建築在別人的認同與肯定。心有偏執,欲望大於自己能力,就容易感覺到快樂,當我們心中不為欲望所束縛,不為物質所迷惑,心便能安定下來,是最富貴的人生。有句話說,無欲則剛。最近一項調查顯示,學歷及社會地位較高者的快樂指數,竟不及學歷較低者,反映快樂並非只建立於物質生活的充裕與否。
有一首醒世詩:「急急忙忙苦追求,寒寒暖暖度春秋。朝朝暮暮營家計,昧昧昏昏白了頭。是是非非何日了,煩煩惱惱幾時休。明明白白一條路,千千萬萬不肯修。」雖然只是短短的一首詩,卻道盡了世間的無奈,悲哀與迷失,一直無止盡的追求,反而帶來的是更多的煩惱而已。古德言:「心安茅屋穩,性定菜根香」。經云:「多慾為苦,生死疲勞,從貪慾起」;「少慾無為,身心自在」。
快樂的五常:一、虛需實要,知足常樂;二、活得簡約,平常面對;三、活在信望,歷久常新;四、無怨無悔,常樂我淨;五、忘我忘憂,自在常在。總結:知足常足,終身不辱;知止常止,終身不恥。各位道親,想做個快樂的修道人嗎?讓我們從知止知足開始做起吧!